放射科設備 |
超聲科設備 |
手術室設備 |
檢驗科設備 |
實驗室設備 |
理療科設備 |
急救室設備 |
兒科設備 |
眼科設備 |
牙科設備 |
婦科男科設備 |
滅菌消毒設備 |
醫用教學模型 |
美容儀器設備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車 柜 |
ABS病床輪椅 |
醫用耗材 |
新聞中心
醫療器械研發用戶需求該怎么做?
醫療器械研發的流程圖里,“用戶需求”永遠在最前面。(當然,這里只針對已立項的項目,正式立項前其實也是個項目,也是有用戶需求的)
多年研發經歷,我認為——用戶需求這一步,看似簡單,其實是整個研發里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FDA的設計控制指南文件里就明確強調過:設計輸入是整個研發的起點,是后面所有工作的地基。
既然提到basis,那就簡單比喻一下:如果需求沒定準,就像是蓋樓時地基打歪了,后面再怎么加鋼筋、貼大理石,最后樓還是可能要推倒重來。
那么,用戶需求該怎么做?
以下根據個人經驗結合FDA的設計控制指南和六西格瑪管理,總結3點經驗,分享給大家:Ps:看似官話,卻是真話。
1. 把“模糊的感受”翻譯成“可驗證的指標”
醫生常說“要柔順”“要順滑”,這些話聽上去都對,但如果照單全收,研發根本無從下手。
所以第一步就是翻譯。
比如,“柔順”可以轉成最小彎曲半徑,或者某個角度下的推送力≤3N。
FDA也提醒過:需求必須清晰、完整,而且能被驗證,不能只停留在模糊的形容詞上。
2. 用六西格瑪思路:從“聲音”到“特性”
在六西格瑪里,有個很實用的概念叫 CTQ(關鍵質量特性)。
醫療器械研發完全可以借鑒這個思路。
醫生說:“手術要快” → CTQ 就是“操作時間 ≤ X分鐘”。
患者說:“恢復要快” → CTQ 就是“術后并發癥率 ≤ X%”。
分享常用的流程:
用戶之聲(VOC) → CTQ → 設計輸入。
Ps:這里的用戶是指廣泛的用戶,并非單一指醫生主任。
這樣,團隊既能理解臨床的語言,又能落到工程師能執行的指標上。
3. 多角度聽,別只聽“大咖”
這個坑相信大家可能也踩過。
早年做調研時,我們只找了某主任聊需求,結果產品上線后發現:
主任覺得很好用,但地市醫院的年輕醫生完全用不順。另外,即使同是大咖,不同大咖之間的意見也可能也會是相左的。為什么?因為他們關注的細節不一樣。
同時,FDA也強調,需求應盡可能覆蓋所有用戶群體和使用場景。
因此,對于調研,建議:
要有主任,也要有年輕醫生
要有一線護士(很多的產品或設備第一步其實是護士操作)
甚至還有患者隨訪的聲音分享一個護士的反饋——說產品的“保護套太難撕開”——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大問題。
想想看,手術臺上護士多浪費幾分鐘,就完全可能給患者增加風險。
小細節,有時候才是真需求。
醫療器械研發用戶需求該怎么做?
研發現場
很多時候,用戶需求并不是會議室里聊出來的,而是手術室里蹲出來的,因此,珍惜跟臺(包括動物實驗)學習的機會,特別是對于新人。
當然,這是臨床端暴露出來的,往前的產品開發過程中,需求往往也是在一線中暴露出來的,特別是生產工藝的優化,SOP的編寫,只有親自經歷了,才可能會有更好的改進或體會。
分享一次跟臺,有聽護士到小聲說道:“這個包裝袋撕起來有點費勁。”
這一句話,似乎沒什么大不了,但我認為比厚厚的測試報告更有價值。
我認為:需求不僅是性能參數,還有使用體驗。如果連打開包裝都不順手,那就是需求沒做好。
Ps:根據GB/T 42061 中 投(tou)(tou)訴 定義,這本質上就應是(shi)1個投(tou)(tou)訴,那么就應該(gai)有(you)投(tou)(tou)訴處置。
本(ben)文由廣州佳譽醫(yi)療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hao)揚醫(yi)療器械有限公司聯合(he)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