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設備 |
超聲科設備 |
手術室設備 |
檢驗科設備 |
實驗室設備 |
理療科設備 |
急救室設備 |
兒科設備 |
眼科設備 |
牙科設備 |
婦科男科設備 |
滅菌消毒設備 |
醫用教學模型 |
美容儀器設備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車 柜 |
ABS病床輪椅 |
醫用耗材 |
新聞中心
關于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宗教、倫理道德及法律的哲學思考
引言:
當前,我國醫療器械正處在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宏觀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化的歷史機遇期。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在資方、監管方、勞方、外部市場參與方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下,不斷采取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手段,降本增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盈利能力,以期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及合規人員身處“質量、合規”與“成本、效益”的關注中心,每日如履薄冰,甚至身處道德困境以至夜不能寐。行業參與者在“內卷”中涌入“出海”洪潮,以“牛馬”自嘲,紅塵中正上演著一幕幕精彩的劇目。如何在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漩渦中,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理解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本質,在熙熙攘攘的浪潮中既為醫療器械行業質量發展做出貢獻,同時又獲得心靈的平靜?
本文試圖從哲學層面將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宗教、倫理道德及法律建立內在聯系,為醫療器械產業參與方提供價值參考體系,呼吁所有以醫療器械產品為載體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管理體系、政策法規等真正均回歸到“服務于人”價值坐標中,從“道”的層面為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文章(zhang)首(shou)先通(tong)(tong)過簡要回(hui)顧(gu)醫療器械(xie)(xie)質(zhi)(zhi)(zhi)量(liang)(liang)管(guan)理(li)(li)發展(zhan)變化的歷史,揭示其核心的本質(zhi)(zhi)(zhi)在于把患者安全放在首(shou)位。然后(hou)分別(bie)通(tong)(tong)過醫療器械(xie)(xie)質(zhi)(zhi)(zhi)量(liang)(liang)管(guan)理(li)(li)與(yu)宗(zong)教、倫理(li)(li)道德(de)、法(fa)律等關系中探尋人本主義(yi)思想(xiang),最后(hou)通(tong)(tong)過對未(wei)來展(zhan)望(wang)及質(zhi)(zhi)(zhi)量(liang)(liang)管(guan)理(li)(li)困(kun)境拋磚引玉,與(yu)大家(jia)一起共勉。
第一章全球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發展演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下“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的千古名句,可見”彰往察來”之重要性。這種歷史觀同樣適用于研討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1.1 從經驗管理到法規驅動的歷史演進
1.1.1 早期探索階段(20世紀中葉前)
醫療器械監管以企業自律為主,缺乏統一標準。例如,美國在1938年《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中首次將醫療器械納入監管,但僅要求企業遵循“合理安全”原則,未建立具體質量管理體系。
1.1.2. 法規奠基階段(20世紀70-90年代)
醫療事故頻發推動法規完善。美國1976年《醫療器械修正案》確立分級監管制度,歐盟1993年《醫療器械指令》(MDD)和1998年《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指令》(IVDD)構建了風險分類框架,中國2000年《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初步建立監管體系。
1.1.3. 國際標準化階段(21世紀初至今)
ISO 13485的發布與修訂成為全球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基石。1996年首版ISO 13485需與ISO 9001配套使用,2003年獨立為適用于全產業鏈的標準,2016年版進一步強化風險管理和全生命周期覆蓋,明確適用范圍擴展至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相關組織及外部供方。中國2022年發布的GB/T 42061—2022等同轉化ISO 13485:2016,標志著與國際標準的深度接軌。
1.2 ISO 13485國際標準與歐盟及美國法規進程
1.2.1 ISO 13485國際標準演化。 1996版聚焦生產過程質量保證,需與ISO 9001聯合使用。 2003版開始獨立為醫療器械專用標準,引入過程方法,覆蓋生產、經營、安裝等所有環節。 2016版基于風險的管理體系,強調與法規的協同,適用范圍擴展至供應鏈上下游及供應商。
1.2.2. 歐盟MDR/IVDR的顛覆性改革
2017年發布的《醫療器械法規》(MDR)和《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法規》(IVDR)取代原有指令,強化臨床評估、追溯性和上市后監督。MDR及IVDR意在推動其現代化的治理法案。
1.2.3. 美國FDA的現代化進程
FDA通過QSR 820標準推動質量管理體系升級,2016年啟動QSR現代化計劃,引入基于風險的靈活監管,2022年提案引用ISO 13485:2016,進一步整合國際標準,完成了從QSR到QMSR的現代化蛻變,QMSR將于2026年正式生效。
1.3 從區域法規到全球協調
1.3.1. 中國醫療器械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粗放到規范的發展過程。1991年出臺的《醫療器械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醫療器械管理步入規范化,2000年出臺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76號)標志著醫療器械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隨后《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分別于2024年(國務院令第650號)及2021年(國務院令第739號)做了修訂,強化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分類規則與國際接軌。當前《醫療器械管理法》正在立法過程中,必將進一步促進醫療器械產業高質量發展。
1.3.2. 日本2014年的《藥品與醫療器械法》強調風險分級與全鏈條管控,其分類數據庫動態更新,與國際規則同步。
1.3.3. 加拿大利用疫情契機,驅動監管創新。2023年修訂《醫療器械條例》,建立新冠相關器械的永久監管框架,允許符合條件的器械繼續銷售,同時要求制造商2024年前建立MDSAP認證體系。
1.3.4. 澳大利亞與印度采取風險導向的準入機制。澳大利亞TGA將器械分為三級,要求符合MDSAP或CE認證;印度CDSCO實施分類注冊,III類器械需臨床數據和質量體系認證,2023年新規強化進口器械監管。
縱觀(guan)醫療(liao)器械(xie)質量(liang)管理(li)(li)的(de)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其伴隨著(zhu)技術(shu)(shu)進(jin)步(bu)、認知提升、法規(gui)完善和國(guo)際協作不斷推(tui)進(jin)的(de)動(dong)態(tai)過(guo)程, 是一(yi)個從(cong)從(cong)分(fen)散監管到(dao)(dao)全(quan)(quan)球(qiu)協調、從(cong)合規(gui)驅動(dong)到(dao)(dao)風險管控、從(cong)單(dan)一(yi)產品(pin)管理(li)(li)到(dao)(dao)全(quan)(quan)生(sheng)命周期(qi)覆蓋的(de)演化。這些變(bian)化的(de)過(guo)程都(dou)始終把患(huan)者安全(quan)(quan)放在首位(wei),以社會技術(shu)(shu)系統推(tui)動(dong)法制(zhi)化建設(she),是人類文(wen)明發展結晶在醫療(liao)器械(xie)領域的(de)具(ju)體體現。
第二章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宗教哲學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宗教哲學雖然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是其中確實蘊含著深刻的關聯性。醫療器械質量管理提供了“術”與“器”, 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有效性”,過程及體系的“可靠性”以及責任主體的“可問責性”。宗教哲學則提供了“道”與“境”,要求理解其“神圣性”、“整體性”和“奧秘性”,引導我們思考“術”與“器”終極意義和倫理邊界。
2.1 可測量與不可言說
2.1.1.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核心關切點:
2.1.1.1 理性與實證:ISO13485、GMP、QSR/QMSR等都是建立在科學方法、可重復實驗、客觀數據、量化標準的基礎之上。比如前期的市場調研、設計階段的臺架試驗、注冊階段的型式試驗及臨床評價或臨床試驗、驗證活動、實驗設計DOE、原因調查RCA、CAPA效果驗證、產品上市后警戒系統、企業內部各種質量指標、數據統計、抽樣計劃等等。
2.1.1.2 風險控制: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強調通過識別、分析、量化風險(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 DFMEA、PFMEA、UFMEA風險評估),并采取措施將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比如企業需要按照ISO14971標準在全生命周期內建立及落實風險管理計劃等。
2.1.1.3 可追溯性與問責: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要求每個環節清晰記錄、可追溯,明確責任歸屬。如所熟知的數據完整性要符合ALCOA原則,即(Attributable可追溯、Legible清晰、Contemporaneous同步、Orignal原始、Accurate準確)以及ISO9000強調的“寫”、“說”、“做”的統一性。
2.1.1.4 標準化與一致性: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追求流程、材料、工藝的標準化,確保產品性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大部分公司都通過建立標準化作業指導書SOP/WI等確保流程及作業標準化從而達到一致性,ISO等組織及相關國家都通過確定管理標準及技術標準等措施追求標準化。
2.1.1.5 物質性與功能性: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關注器械本身的物理特性、化學性質、生物相容性以及其預期的診斷、治療、支持等醫療功能。
2.1.2 宗(zong)教(jiao)哲學的核心(xin)關切:
2.1.2.1 超(chao)越(yue)性與神(shen)圣性:宗教探(tan)討生命、疾病、痛苦、死亡的(de)意義(yi),指向超(chao)越(yue)物質世界的(de)維度(神(shen)、道、空(kong)性、終極實在)。
2.1.2.2不可言說與奧(ao)秘(mi):宗教承(cheng)認(ren)(ren)人類認(ren)(ren)知的局限(xian)性,面對(dui)生命本質、靈(ling)魂、神性等存(cun)在巨大(da)的“奧(ao)秘(mi)”領(ling)域。
2.1.2.3 內在價值與尊嚴:康德說“人是目的”。宗教強調生命本身固有的、非功利性的神圣價值與尊嚴,不以功能或效用為唯一衡量標準。
2.1.2.4 整(zheng)體(ti)性(xing)與(yu)關聯性(xing):宗教強調身(shen)心(xin)統一(yi)、人與(yu)自(zi)然的和諧(xie)、個體(ti)與(yu)社群(qun)的連接(jie)。 我們常聽到“緣起(qi)性(xing)空”或“天人合一(yi)”,則是佛(fo)教及道教的教義。
2.1.2.5 道德與救贖:宗教提供倫理框架,探討苦難的意義、慈悲、救贖、超越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試圖通過理性和控制來駕馭生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將其納入可管理的范疇, 而宗教哲學則提醒我們,生命、疾病、死亡本身具有超越純粹理性和技術控制的維度,存在永恒的“奧秘”和不可完全量化的價值與尊嚴。
2.2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哲學的交匯點
2.2.1. “責任”的不同維度: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責任體現在法律、法規、合同、職業規范層面的責任。清晰、可界定、可追溯、可問責,以確保器械安全有效,避免可預防的傷害。例如:公司所規定的崗位質量職責、員工手冊中涉及質量的懲處或獎勵、NMPA強調的企業主體安全責任、《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中的法律責任、處罰到人、不良事件上報責任、產品召回責任、廣告不誤導消費者的責任、按照《民法典》制定的合同中涉及的違約責任等。
宗教/哲學責任在于更深層的道德、倫理乃至靈性責任。不僅是對法規負責,更是對生命本身的神圣性負責,對患者作為“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用戶”或“病例”)負責。這種責任是源于對造物主的敬畏(亞伯拉罕諸教)、對因果律的敬畏(佛教/印度教)、對“仁”或“道”的踐行(儒家/道家)。
由此可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實現對生命負責的基礎工具和必要保障。宗教哲學的視角則提醒我們,遵守法規只是責任的底線,真正的責任源于對生命內在價值和奧秘的深刻尊重,促使從業者超越合規性,追求更高標準的關懷和倫理實踐。
2.2.2 關于“完美”與“風險”的理解: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認為“完美”是零缺陷、理論上的零風險,通過PDCA持續改進無限接近這個目標。風險是可量化、可管理的概率事件。
宗教/哲學視角則承認人類努力和物質世界的固有局限性(佛教“無常”、基督教“原罪”帶來的世界不完美、存在主義對荒謬的認知等。苦難和缺陷才是生命體驗及修行成長的一部分。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宗教哲學可以緩解醫療器械質量管理所帶來的“完美主義焦慮”,需要質量管理人員認識到追求卓越與接受固有局限性之間存在平衡。在我們努力將風險降到最低的同時,也需要坦然面對技術無法完全消除的不確定性和生命本身的脆弱性。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則提供了在這個不完美世界中,我們為盡可能保障安全、減少可避免傷害的理性方法及技術路徑。
2.2.3. 對“身體”與“生命”的認知:
從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角度,我們認為身體主要是醫療器械作用的對象,一個具有特定生理結構和功能的生物系統,我們的關注點在病理、修復、功能恢復或替代。
然而,宗教/哲學視角告訴我們,身體是靈魂/精神的載體(二元論),或是身心統一的整體(一元論)。生命不僅僅是生物功能的集合,更蘊含精神、意義、關系等維度。身體本身就是“神的宮殿”,具有神圣性。
所以,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專注于器械與生物體的物理/生化交互作用, 而宗教哲學則提醒我們,設計和管理的器械最終是服務于一個有情感、有思想、有精神需求、處于特定社會關系中的完整的人。這也是為什么在最近幾年醫療器械質量管理中融入“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可用性(usability) 、NMPA關于家用醫療器械不豁免臨床試驗、臨床試驗中知情同意和以患者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時,考慮了更廣泛的人文因素。
2.2.4. “信任”的來源: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源于透明的流程、可靠的數據、合規的認證、可追溯的記錄、專業機構的監管。是一種基于證據和制度的信任。
而宗教/哲學信任則更多源于信仰、對神意的信任、對業力法則的信心、對醫者仁心或職業道德的信念、對生命本身內在秩序的信任。
因此,醫療器械質量管理是建立現代醫療“制度性信任”的基石, 而宗教/哲學所提供的信任維度則更側重于“價值和意義層面”,為患者和從業者在面對疾病和醫療干預時提供精神支撐和內在的安定感。兩者一起構成了醫療生態系統中復雜的信任網絡。
2.3 對實踐的啟迪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重要主體之一是現代企業治理制度下的企業,其受到來自資本的制約與驅動而必須做出各種平衡。比如資方總是希望縮短注冊周期、更短開發新產品、不斷獎勵成本、不斷提高效率、擴大市場份額、增加企業利潤、誘導消費等等。在資本裹挾技術創新、制造信息繭房的現代社會里,通過哲學思考,可以給我們如下啟迪:
2.3.1 超越合規性倫理:鼓勵醫療器械從業者(設計者、制造者、監管者、特別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資方代表)在滿足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要求的基礎上,思考其工作的更深層倫理意義和對人類福祉的貢獻,培養一種近乎“天職”感的職業精神,而不是把產品、技術、體系、員工、客戶、消費者物化為工具,僅為KPI及財務指標服務。
2.3.2 接納局限性與謙遜:理解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強大,但也認識到它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需要清楚,質量管理不是靠質量管理人員就能完全實現,其前提和基礎首先是企業最高管理者的基本意識、責任與擔當、人文素養, 需要保持技術理性之外的謙遜,尊重生命本身的復雜性和奧秘。
2.3.3 整體關懷:在設計、生產和監管中,不僅考慮器械的物理安全有效,也考慮其對患者心理、社會關系和精神層面的潛在影響(例如:植入式器械帶來的身份認同問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不再質疑NMPA為什么臨床試驗前需要完成按照體系要求生產的產品型式檢驗且合格等等)。
2.3.4 溝通與共情:在與患者溝通風險、收益和不確定性時,認識到純技術語言無法滿足患者對意義和安慰的需求。需要發展更富有同理心和人文關懷的溝通方式。
2.3.5 危機時刻的精神支持:當嚴重不良事件或器械失效發生時,質量管理提供調查和糾正的框架,而宗教/哲學資源(無論是個人信仰還是機構提供的牧靈關懷)可以為受影響的各方(患者、家屬、自責的從業者)提供情感支持和意義重構的空間,避免機械執行所謂的總部政策或貫徹長官的意志。
總而言(yan)之,醫(yi)療器械(xie)質(zhi)量(liang)(liang)管(guan)理是人類(lei)(lei)理性(xing)力量(liang)(liang)的(de)有力體現(xian),是保障生(sheng)命(ming)(ming)安全不可或(huo)缺(que)的(de)堅固堡壘,是現(xian)代(dai)(dai)工業文明的(de)結晶。宗教(jiao)哲(zhe)學(xue)則觸及(ji)了人類(lei)(lei)存在(zai)的(de)根基,直面生(sheng)命(ming)(ming)的(de)脆(cui)弱、意義與超越(yue)的(de)渴望(wang)。我們需要擯棄兩者互(hu)斥的(de)思維(wei)(wei)定式,構建(jian)起理解人類(lei)(lei)在(zai)運(yun)用技術(shu)干預(yu)生(sheng)命(ming)(ming)這(zhe)一復(fu)雜(za)行為時(shi)的(de)互(hu)補維(wei)(wei)度(du)。始終保持“敬畏之心(xin)”,以高度(du)的(de)人文情(qing)懷投身到服(fu)務于“人”的(de)價值坐標(biao)體系中(zhong)(zhong)。在(zai)商業困(kun)境中(zhong)(zhong),敞開心(xin)扉,讓宗教(jiao)哲(zhe)學(xue)的(de)光輝(hui)啟迪內心(xin),與”神(shen)“展(zhan)開心(xin)靈的(de)對話,跳出功利的(de)世俗禁(jin)錮,在(zai)醫(yi)療器械(xie)高質(zhi)量(liang)(liang)發展(zhan)的(de)時(shi)代(dai)(dai)大潮(chao)中(zhong)(zhong),做出正(zheng)確的(de)抉擇。
第三章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倫理道德
醫療器械的質量管理與倫理道德相互關聯、一衣帶水,是確保器械安全、有效,保障公眾健康、維護行業規范的核心要義。用過程方法將倫理道德有機融入到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系統中,為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前提,也是從業者獲得心靈的平靜的路徑。
3.1 現代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通過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確保醫療器械從設計、生產、流通到使用的全流程符合安全性、有效性及質量可控性要求,以減少器械缺陷導致的醫療風險,保障患者安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全球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均通過立法的形式對醫療器械產業質量管理加以約束,醫療器械產品全生命周期開展監管。比如: 中國通過《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等,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及全流程監管要求。
美國FDA的QSR 820、歐盟MDR(2017/745)、ISO 13485(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國際標準)等則強調風險管理與持續改進。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現通過風險評估(如FMEA)、臨床前驗證,確保設計符合臨床需求的設計開發,嚴格遵循GMP,對原材料采購、生產環境、工藝參數等實施標準化管控(如潔凈車間、滅菌驗證)的生產過程控制,以及通過不良事件監測(如中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召回制度(如FDA的召回分級),及時管控風險等上市后監管等。
3.2 從患者權益到行業責任的道德倫理
3.2.1倫理道德的核心原則,這些原則包括:自主與知情同意:患者對醫療器械的使用有知情權與選擇權(如植入式器械的術前告知)。Beneficence(行善)與 Non-maleficence(不傷害):器械的風險-受益比需符合倫理,避免以“創新”名義損害患者利益。公平與公正:確保器械可及性,避免因價格、地域等因素導致資源分配不均(如罕見病醫療器械的可及性問題)。隱私與數據安全:如醫療影像設備、可穿戴設備的數據采集需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防止信息泄露。
3.2.2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倫理問題
倫理道德始終貫穿于醫療器械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倫理道德的土壤為醫療器械質量管理保駕護航,確保醫療器械在正確的倫理軌道上有序運行。
首先,在研發與臨床試驗階段,臨床試驗需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避免強迫參與、隱瞞風險,參與臨床試驗的要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隨時可以退出臨床試驗。歷史上“反應停事件”因未嚴格倫理審查導致胎兒畸形提醒我們倫理審查的重要性。數據真實性是指禁止篡改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起碼得道德倫理。NMPA一直重視開展GCP核查,震懾數據作假。產品注冊階段現場體考也對數據的真實性及數據溯源開展檢查。
其次,在生產與營銷階段,監管機構禁止企業夸大宣傳,禁止誤導消費者,禁止誘導消費者,企業不得違背誠實原則。通過管控利益沖突,遏制藥企向醫生支付“推廣費”以優先使用其器械,可能影響臨床決策的公正性。
再者,使用與售后階段, 對弱勢群體保護, 比如針對老年人的醫療設備需設計易操作性,避免因功能復雜導致誤用。臨終關懷器械的倫理中,生命維持設備的使用需尊重患者及家屬的意愿,不得過度醫療。
3.2.3. 倫理審查與行業自律
企業、醫院需設立倫理委員會,對器械的臨床應用、試驗方案進行獨立審查。醫療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活動,倡導倫理道德建設。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CIOMS)《涉及人類受試者的健康相關研究國際倫理準則》,為臨床試驗提供倫理框架。
3.3 質量管理的實踐挑戰與倫理道德約束
3.3.1 當前,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全球化供應鏈風險、創新與合規的平衡、質量合規與成本效益的不協調等。 將倫理道德與質量管理實踐有機融合,從多角度加以約束,確保質量管理與倫理道德的平衡。 比如在設計階段, 可以將將倫理需求融入質量標準,將可穿戴設備需提前規劃數據隱私保護方案,將數據完整性、網絡安全等納入設計計劃中。 在監管層面,政府部門在審批器械時,既評估質量安全性,也審查倫理合規性,比如歐盟MDR要求臨床評價包含倫理影響分析。在企業責任方面,建立“質量-倫理”培訓體系,確保員工理解二者的關聯性。
總的來看,醫療器械的質(zhi)(zhi)量(liang)管(guan)理與倫理道(dao)德相輔相成,互為依附。醫療器械質(zhi)(zhi)量(liang)管(guan)理通過標準化體系筑牢安全底線,而倫理道(dao)德以(yi)人文關懷守護(hu)生命尊(zun)嚴。唯有(you)將“質(zhi)(zhi)量(liang)合規”與“倫理自覺”深度融合,才能(neng)推動行業在創新(xin)中堅守責任,最終實現(xian)“以(yi)患者為中心”的健康目標。
第四章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法律
醫療器械是受高度監管的行業,其質量管理活動必然受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約束,以確保醫療器械產品“安全、有效、合規”。上海藥監局某H領導曾多次告誡企業,“合規”是企業成本最低的質量管理方式,該論斷高度概括了醫療器械質量管理與法律法規的相互關系,闡明了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4.1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
現代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基本上通圍繞質量體系展開,其體系的核心目標是持續提供滿足法規要求和客戶期望的安全有效產品。ISO 13485:2016《醫療器械 質量管理體系 用于法規的要求》是其基本框架。其核心要素包括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實現、測量分析和改進等。
4.2 醫療器械法律法規
全球主要市場都有嚴格的醫療器械監管法規,其核心目標是“保障公眾健康和安全”。法規要求是質量管理體系必須滿足的強制性要求。
中國醫療器械法規包括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739號)及各種配套規章。比如:《醫療器械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醫療器械生產監督管理辦法》、《醫療器械經營監督管理辦法》、《醫療器械使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管理辦法》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地方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通過對醫療器械分類管理(按風險等級分為I、II、III類,實行注冊/備案管理),對 產品注冊/備案、生產許可/備案、經營許可/備案、GMP、GSP、不良事件監測與報告、召回、唯一標識(UDI)、臨床試驗管理(GCP)等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開展管理。同時,通過與《行政許可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刑法》等銜接,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另外,《醫療器械管理法》正在立法過程中,將會以“法律”的形式推動醫療器械邁向更高的發展空間。
美國早已建立起《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及一系列《聯邦法規匯編》第21篇(21 CFR)規章。比如:Part 820 -質量體系規范QSR/QMSR,Part 803 - 醫療器械報告(MDR,不良事件報告),Part 806 - 糾正和移除報告,Part 807 - 企業注冊和產品列示,Part 814 - 上市前批準(PMA),Par 812 - 研究性器械豁免(IDE)以及Part 830 - 唯一器械標識(UDI)等。美國也是通過對醫療器械采取分類管理(Class I, II, III(510(k), De Novo, PMA等上市途徑)通過企業注冊、產品列示、510(k)/PMA等上市前通告或批準、QSR/QMSR、UDI、MDR、召回等對全生命周期開展監管。
歐盟的核心法規包括歐盟醫療器械法規(EU) 2017/745及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法規(EU) 2017/746,通過基于合格評定程序,由公告機構參與審核發證的監管方式進行監管。根據產品風險實行分類管理(MDR下分I, IIa, IIb, III類;IVDR下分A, B, C, D類)。涉及產品符合MDR/IVDR要求的標志,必須遵循的基本安全和性能要求通用規范,證明符合性的技術文件,建立并有效運行通常基于ISO 13485的質量管理體系,明確經濟運營商(制造商、授權代表、進口商、分銷商)的責任, 開展上市后監督(PMS)、警戒系統、市場監督等。4. **其他重要地區:**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及英國等國家也都通過法律法規對醫療器械質量管理提出了強制性要求。
4.3 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QMS與法律法規的關系
法律法規是QMS的強制性輸入:QMS必須識別并滿足所有適用的法規要求(如設計控制、風險管理、UDI、不良事件報告、警戒報告、PMS等)。
QMS是實現法規符合性的系統保證:一個有效運行的QMS是持續穩定地生產符合法規要求的醫療器械的基礎。
合規是QMS運行的核心目標之一:QMS的目標不僅包括滿足客戶要求,更重要的是確保產品安全有效,符合法規要求。
監管檢查的依據:監管機構(如中國NMPA、美國FDA、歐盟公告機構)的檢查/審核主要依據法規要求和QMS標準(ISO 13485或QSR)來評估企業的合規性。
風險管理是橋梁:ISO 14971《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是風險管理的關鍵標準。它貫穿于整個產品生命周期(設計開發、生產、上市后),是QMS的核心過程,也是滿足法規對安全性和風險控制要求的主要工具。
總的(de)來(lai)說(shuo),醫療器械的(de)質(zhi)量管理(li)與法(fa)律法(fa)規(gui)(gui)(gui)是(shi)密不可分的(de)整體。質(zhi)量管理(li)體系(xi)(xi)(ISO 13485)提(ti)供(gong)了(le)實(shi)現(xian)(xian)產(chan)品安全(quan)有(you)(you)效和持(chi)(chi)續改(gai)進(jin)的(de)系(xi)(xi)統方(fang)法(fa)和框架,而(er)法(fa)律法(fa)規(gui)(gui)(gui)則設(she)定(ding)了(le)必須滿足的(de)強制性(xing)底(di)線要(yao)求(qiu)。企業(ye)(ye)必須將法(fa)規(gui)(gui)(gui)要(yao)求(qiu)無縫融入其QMS中,通過(guo)有(you)(you)效的(de)體系(xi)(xi)運行來(lai)確保持(chi)(chi)續合(he)規(gui)(gui)(gui),最終保障患者和使用者的(de)安全(quan),并實(shi)現(xian)(xian)業(ye)(ye)務的(de)可持(chi)(chi)續發展(zhan)。忽(hu)視任何一方(fang)都將帶來(lai)巨大的(de)合(he)規(gui)(gui)(gui)風險(xian)、安全(quan)風險(xian)和商業(ye)(ye)風險(xian)。保持(chi)(chi)對法(fa)規(gui)(gui)(gui)動態的(de)高度關注并及時調整QMS至關重(zhong)要(yao)。一言以蔽之,“合(he)規(gui)(gui)(gui)”是(shi)企業(ye)(ye)最低成本的(de)質(zhi)量管理(li)。
第五章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展望與啟迪
當前國家大力推動醫療器械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人工智能(AI)等技術不斷滲透到醫療器械質量管理之中,醫療器械產業面臨技術異化與資本擴張的雙重挑戰,法律法規及標準更新相對技術發展的滯后可能會導致監管的模糊地帶。
醫療器械作為直接介入人類生命健康的特殊產品,其質量管理不僅是技術規范問題,更是一個關涉生命價值、社會責任與道德責任的哲學命題。
醫療器械的質量管理,從根本上是一種“道德實踐”而非單純的技術活動。宗教倫理為其提供了生命神圣性的價值根基,哲學理論為其構建了責任與美德的思維框架,而現代性挑戰則要求其在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尋求平衡。當企業將質量管理視為對生命倫理的踐行、對宗教慈悲的回應、對哲學智慧的實踐時,技術標準便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成為承載人類道德理想的載體。未來的質量管理發展,除了需要符合技術標準、獲得某種論證或通過某個檢查外,或許更多地從宗教、倫理道德與哲學傳統中汲取智慧,讓“質量”不僅意味著產品的可靠性,更意味著對“人何以為人”這一根本問題的倫理回應——這既是醫療器械行業的使命,也是人類文明對技術時代的哲學思考。
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里寫道“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對于從事醫療器械質量管理的人員來說,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不變的時代。讓我們在變化的時代中堅守the best of times(敬天畏人、人文情懷、一切以服務于人為終極目的),在不變的內心情懷中堅守價值坐標體系的底線,直面the worst of times (資本張力、人性的黑暗)。
當你在醫療(liao)器械質量管理中身處困境,撕裂內心(xin),夜(ye)不能(neng)寐(mei)的時候,這是(shi)(shi)價值升華的開始,是(shi)(shi)自(zi)我蛻變(bian)的發(fa)端, 是(shi)(shi)魯迅(xun)先生筆下的“吶喊”。冥(ming)冥(ming)中上帝在說,那是(shi)(shi)光照進來的地方。
本文(wen)由廣州(zhou)佳(jia)譽(yu)醫(yi)療器械有(you)限公(gong)司/佛山浩揚(yang)醫(yi)療器械有(you)限公(gong)司聯(lian)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