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設備 |
超聲科設備 |
手術室設備 |
檢驗科設備 |
實驗室設備 |
理療科設備 |
急救室設備 |
兒科設備 |
眼科設備 |
牙科設備 |
婦科男科設備 |
滅菌消毒設備 |
醫用教學模型 |
美容儀器設備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車 柜 |
ABS病床輪椅 |
醫用耗材 |
新聞中心
中美貿易戰下的醫療器械行業
2025年10月10日,美國政府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所有商品加征100%關稅,中國則同步對美船舶征收特別港務費(10月14日生效)。次日,全球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標普500指數下跌2.1%,納斯達克指數重挫3.4%。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放寬對美投資限制,以換取美方“反臺獨”承諾,但雙方分歧依舊。中美貿易戰的升級,標志著這場持續數年的經濟對抗已從單一關稅摩擦,進入到制度化、長期化的階段。
對于醫療器械行業而言,這一波動不只是關稅上的數字游戲。作為一個高監管、高依賴進口的行業,其產業鏈正被卷入更復雜的政治經濟格局:政策壁壘上升、供應鏈重構、成本結構波動,以及全球市場信心的再分配。思宇MedTech注意到,美國政府近期啟動的“醫療器械進口安全調查”,以及制造業整體景氣度下行,正在疊加成為行業新一輪系統性風險的前奏。
一、從“關稅”到“安全審查”的升級 醫療器械成為“國家安全”的一環
2025年9月,美國商務部正式啟動針對醫療器械進口的動態調查,調查理由是“維護國家安全與公共衛生供應鏈穩定”。據 Reuters 報道,該調查覆蓋范圍包括影像設備、植入類器械、診斷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
從公共健康到地緣政治的延伸 以往醫療器械被視為衛生體系的重要物資,而現在,它被納入國家安全與供應安全的議題中,成為經濟政策與外交博弈的工具。
技術與數據安全的新焦點 未來調查范圍可能不僅涉及硬件,還包括醫療影像數據、AI算法、遠程手術系統等新興數字醫療基礎設施。
美國強調“數據安全可追溯性”,實質上是以合規為名重塑技術競爭壁壘。
業內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在“國家安全 + 關稅”框架下新增的施壓工具,旨在通過行政審查手段,為下一階段更具針對性的關稅政策或進口限制預設路徑。
醫療器械屬于高準入、低利潤行業。任何政策波動,都可能直接影響產品價格、醫院采購節奏及患者治療成本。這種“非關稅壁壘”的強化,使得全球醫療供應體系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對美國而言,這是以安全名義重新定義進口依賴;對中國及其他制造國而言,則意味著技術、質量認證和原產地證明的監管壓力全面上升。
二、行業表現:美國資本信心回落,醫療器械成為高風險板塊
貿易戰的第二重影響顯現在資本市場。
2025年以來,美國醫療健康板塊(包括醫療器械、耗材、診斷與服務等)在標普體系中整體跑輸大盤,截至9月同比下跌約5%(Reuters 數據)。
分析認為,這一趨勢源于三重因素:
政策不確定性疊加關稅預期,市場普遍下調醫械企業利潤率假設;
供應鏈周期性風險上升,投資機構傾向回避生產性制造環節;
行業融資與創新預期下降,資本轉向政策風險較低的數字健康、AI醫療等方向。
醫療器械企業的股票波動,也反映了行業的結構性焦慮。由于該行業投資周期長、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慢,在宏觀政策和資本收緊的環境下,資金的短期流出更為明顯。
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政策驅動型估值波動”可能成為新常態——企業的競爭力將不僅取決于技術創新,還要取決于其在全球政策體系中的可持續運營能力。
三、供應鏈與制造端:隱性成本與結構性收縮
醫療器械產業鏈的核心問題從來不是“能否制造”,而是“能否穩定制造”。
最新制造業PMI數據顯示,2025年9月美國制造業指數回落至49.1,進入收縮區間。制造業放緩意味著上游企業——包括精密機械、傳感器、光學、材料和電機供應商——都將受到影響。
醫療設備的生產周期依賴于這些中間件的穩定供給,因此,當整體制造業降溫時,醫療器械廠商在采購、交付和庫存管理上都會面臨隱性成本上升。
同時,美國內部的制造成本與監管成本正在疊加:
進口關稅推高零部件價格;
本地制造需重新通過FDA質量體系(QSR)認證,周期長且成本高;
企業為應對政策不確定性,增加庫存與多地生產布局,進一步壓縮現金流。
對全球供應鏈而言,這意味著“穩定性溢價”正在被重新定價。曾經的低成本制造模式正在讓位于“多產地、低效率”的新格局——在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下,效率讓位于安全,成本讓位于控制。
四、思宇觀察:高壁壘行業的“結構性重估”
醫療器械行業的高監管屬性,使其長期被視為“穩健”與“防御性”板塊。
過去十年,中美分別構成了全球醫療科技產業的“雙中心”:
中國是全球最完整的醫療器械制造基地,從上游原材料、電子部件到中低端整機供應鏈環環相扣;
美國則在創新、監管、市場準入與高端器械定價體系上擁有全球主導權。
而當關稅與審查壁壘疊加,企業開始重新思考這種單向依賴的模式。
從2024年底起,“去風險化(De-risking)” 取代了“去中國化”成為歐美政策主旋律——這意味著并非全面脫鉤,而是通過多元供應布局來降低單一風險暴露。
思宇MedTech觀察到,在過去半年中:
越南、馬來西亞成為部分中資與美資醫療耗材企業的臨時轉移地;
印度與波蘭等國吸引影像與植入類設備企業設廠,承擔區域裝配任務;
中國本土廠商則加快國產替代與自研元件布局,尤其是在球管、傳感器、精密電機等關鍵部件領域。
這種“多極化供應鏈”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制造效率下降,但系統韌性上升。
對于醫療器械這種高監管、高質量依賴的產業而言,全球生產模式可能從“成本最優”轉向“風險最小”,這是貿易戰帶來的最深層產業結構性變化。
未來數月,若美國在調查基礎上推出進一步的醫療器械進口限制,則不僅影響跨國公司,也將波及中美之間廣泛的原材料與OEM合作網絡。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本土化趨勢可能因此加速,但同時也需要正視另一面:在技術壁壘不斷提高、國際合規審查趨嚴的情況下,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將更少。
對于中國而言,這一變化意味著兩條路徑將同時展開:
一方面,本土企業需要在自主核心技術上加大投入,以應對進口替代與政策壁壘;
另一方面,中國也可能強化醫療設備出口管控,在全球供應博弈中掌握主動權。
自2018年7月6日以來,貿易戰已進入第8年,全球醫療器械產業已經不再只是關稅的受害者,而成為新的戰略坐標。
無論是美國的進口審查,還是中國的材料出口管制,都折射出醫療科技領域已成為“經濟與安全疊加博弈的前線”。
未來的行業格局,可能呈現以下趨勢:
短期: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關稅與監管并行,企業面臨利潤壓縮與庫存上升;
中期:產業鏈在亞洲多地形成“次中心”格局,中國、東盟、印度等的互補關系加強;
長期:技術與標準成為新的國際競爭主軸,掌握認證體系與供應穩定能力的國家與企業將重新定義競爭邊界。
從宏觀看,貿易戰重塑了全球醫療器械的價值邏輯;
從微觀看,它也推動了企業治理與供應鏈體系的“第二次現代化”——醫療器械企業不再僅僅是研發和制造者,還要成為政策與風險的管理者,在高不確定性中保持連續創新與穩定供給的能力。
技多不壓身,器械行業加油!
(來源:思宇MedTech)
本文由廣州佳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佛山浩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聯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