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設備 |
超聲科設備 |
手術室設備 |
檢驗科設備 |
實驗室設備 |
理療科設備 |
急救室設備 |
兒科設備 |
眼科設備 |
牙科設備 |
婦科男科設備 |
滅菌消毒設備 |
醫用教學模型 |
美容儀器設備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車 柜 |
ABS病床輪椅 |
醫用耗材 |
新聞中心
我國成功研制出可接骨“機器人醫生”
用來為骨折患者接骨的外科“機器人醫生”被宣布成功研制。經臨床實驗,其手術成功率不僅高達百分之百,且比傳統人工方法縮短近一半時間。這項名為“矯形外科雙平面導航技術與機器人系統”是國家863計劃的研究成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北京積水潭醫院共同完成。
該項目負責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所長王田苗說,傳統的骨折接骨方法,是將錯位的骨頭牽引拉開,恢復原位后,把鋼釘穿入骨髓使斷骨連接,醫生在X光的平面透視下,摸索尋找鋼釘的孔位,從外部打孔進行鎖定。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往往無法做到一次成功。同時,手術過程中醫生和患者還要長時間地暴露在X光射線下。這項技術不僅使手術的成功率和質量大大提高,而且減少了傳統手術中X光對醫生和患者造成的輻射傷害。
“機器人醫生’”不僅不怕疲勞,而且動作準確規范。”王田苗說。事實上,骨科機器人系統涉及機器人、計算機控制、醫學影像、計算機網絡和外科醫療等諸多領域。實施機器人系統手術,是通過牽引系統--帶電機的機械手,輔助醫生完成折骨的牽引和固定,然后,雙平面導航機器人系統用X光機從正面和側面對患者的傷骨拍攝圖像,經過計算機的精密計算,確定骨髓內鋼釘鎖孔的位置,引導醫生完成對鋼釘的鎖定。據王田苗介紹,為期近2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經臨床統計,機器人手術平均時間約為4至7分鐘,傳統手術時間則為約10至14分鐘;機器人手術平均X光暴露時間為1分多鐘,傳統手術約4至8鐘。
利(li)用(yong)(yong)機器人(ren)技術(shu)輔助的(de)微創手(shou)術(shu)是國(guo)際外科(ke)醫(yi)療(liao)領域的(de)發展趨勢(shi),但目(mu)前大部(bu)分(fen)研究還(huan)處于理論探索,真正應(ying)用(yong)(yong)到臨床實驗(yan)的(de)很少。即(ji)便技術(shu)較為先進的(de)美(mei)國(guo)和瑞典,其相關產品不(bu)僅結構復雜,且價格昂貴,設備(bei)達數百(bai)萬美(mei)元,有些(xie)技術(shu)還(huan)往往需(xu)要由工程技術(shu)人(ren)員而不(bu)是醫(yi)生來進行(xing)操作。王田苗說,該系(xi)統可以使醫(yi)生迅速掌(zhang)握。由于目(mu)前還(huan)只能進行(xing)小腿骨折的(de)手(shou)術(shu),下(xia)一步的(de)
本文由廣州佳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編輯